近日,南京冠生园月饼被曝外包装2024年日期涂改痕迹,厂家称系回收旧盒但内装月饼为2025年新品。消费者获赔和解,律师指出虽无包装禁用规定,但日期篡改涉嫌违法。公众对“旧盒装新饼”“过期月饼回流市场”的强烈质疑。此类“双日期”月饼并非孤例,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商家的诚信缺失,更折射出食品标签监管的漏洞与行业乱象。
“双日期”月饼背后的猫腻:涂改生产日期乱象频发,监管亟待重拳整治
一、消费者遭遇“双日期”月饼:质疑声中的食品安全焦虑
安徽合肥市民陈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8月中旬,他在当地盒马鲜生超市购买20盒月饼用于中秋送礼,却发现包装盒上竟同时存在“2023年9月10日”和“2024年7月13日”两个生产日期,喷码痕迹模糊不清。经交涉,超市最终全额退款并赔偿4000元。无独有偶,南京消费者陈先生也在盒马门店购买的“南京冠生园”月饼礼盒中发现,2025年的生产日期下方隐约可见2024年的喷码。厂家回应称“旧包装盒二次利用,月饼已销毁”,但消费者质疑:“若月饼确为新品,为何不重新印制全新标签?”
此类事件并非个案。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疑似涂改日期的月饼包装照片,涉及品牌涵盖线上线下多个渠道。消费者普遍担忧:两个日期中究竟哪个真实?是否存在将过期月饼“回炉重造”的违法行为?模糊的标签背后,是否隐藏着对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胁?
二、商家“环保说辞”难掩违规本质:法律红线不容践踏
面对质疑,涉事商家及厂家多以“环保节约”为由解释“旧盒新用”。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工作人员称,使用去年退回的包装盒是“环保行为”,并出具月饼未过期的说明。然而,这一解释难以自圆其说——《食品安全法》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必须清晰标注生产日期,且日期不得篡改、补印或加贴。法律专家指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涂改、覆盖原始生产日期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本质是虚假标注。
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吴风虎律师强调:“即便旧盒内装的是合格新品,二次喷码未记录修改信息也违反可追溯性原则。更需警惕的是,商家无法自证旧盒未与过期月饼接触,存在交叉污染风险。”此外,若旧盒曾用于储存过期产品,即便清洗后使用,也可能残留微生物或化学污染物,构成安全隐患。
三、涂改日期背后:利益驱动下的行业潜规则?
深挖现象背后,利益链条逐渐浮现。月饼作为季节性极强商品,厂商为降低库存压力,常采取“以销定产”模式。然而,部分企业为节约包装成本,选择将未售罄的礼盒回收再利用。业内人士透露:“一套高档月饼礼盒成本可达数十元,重复使用能大幅节省开支。”但若监管缺失,这一“环保举措”极易异化为掩盖过期产品的“遮羞布”。
更值得警惕的是,涂改日期技术门槛极低。记者实验显示,洗甲水、风油精等常见物品即可轻易抹去喷码,而市售廉价打码机更让篡改日期变得轻而易举。厦门某打码机销售商坦言:“喷墨式打码机价格低廉,但油墨附着力差,易被篡改——这正是部分商家‘钻空子’的便利条件。”
四、监管与维权:法律利剑如何斩断乱象?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出手整治。合肥市瑶海区市监局在接到投诉后,对涉事盒马门店展开核查,要求商家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并加强自查。法律层面,《食品安全法》第124条明确: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货值不足1万元可处5万-10万元罚款;货值超1万元则处10-20倍罚款,情节严重可吊销许可证。若构成犯罪,更将追究刑事责任。
专家建议,监管部门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对月饼生产企业的标签印制、包装使用记录进行突击检查;二是加大抽检频次,重点核查节前及节后市场,严惩篡改日期行为;三是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通过12315等平台维权,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五、消费者如何避坑?专家支招“五步查验法”
为防范“双日期”月饼,专家提醒消费者遵循“五步查验法”:
1. 观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清晰无涂改,喷码是否平整;
2. 摸表面:标签是否牢固,有无二次粘贴痕迹;
3. 查细节:强光下观察是否有底层字迹残留;
4. 留凭证:保留购物小票及完整包装;
5. 主动维权:发现问题立即向市监局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索赔。
总结
月饼承载的是文化与情感,而非商家的“投机工具”。当“双日期”标签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遮羞布,不仅玷污了传统美食的声誉,更侵蚀了消费者的信任。治理这一乱象,需法律利剑高悬、监管重拳出击、消费者理性监督,共同构筑食品安全防线。中秋本应月圆人安,莫让“问题月饼”坏了团圆滋味。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trustany.com/post/1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