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姆会员商店因售卖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引发消费者热议。部分网友质疑长期冷冻是否影响食品安全与营养价值,更有声音担忧“两年冻龄”蔬菜是否沦为“僵尸食品”。9月19日,山姆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产品采用速冻锁鲜技术,保质期经科学验证,可放心食用。此回应再度将公众视线聚焦于冷冻食品保存技术与消费认知差异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争议焦点:两年冷冻期引安全与营养质疑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山姆门店售卖的西兰花包装,标签显示生产日期为2023年,保质期至2025年,引发争议。消费者疑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冷冻时间过长是否导致细菌滋生或变质风险;二是长期冷冻是否造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一位家长在评论区表示:“给孩子吃冷冻两年的蔬菜,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山姆回应:速冻技术锁鲜,品质经科学验证
针对质疑,山姆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冷冻西兰花采用“速冻锁鲜”工艺,即通过急速降温至-18℃以下进行保鲜,并非缓慢冷冻。“这一技术与脱水蔬菜原理相似,通过低温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营养流失和变质。”工作人员强调,24个月保质期系基于实验室检测与市场验证设定,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且产品全程冷链运输储存,消费者可放心食用。此外,山姆官网信息显示,其冷冻蔬菜品类均标注“漂烫预处理”步骤,进一步保障品质稳定性。
专家解读:速冻技术或优于短期冷藏
北京营养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商业速冻蔬菜在冷冻前会进行漂烫处理,虽导致约20%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但后续低温速冻可极大延缓营养流失。“研究显示,冷冻保存数月的蔬菜维生素C留存率甚至优于室温或冷藏一周的新鲜蔬菜。”顾中一表示,速冻技术通过抑制酶活性和微生物繁殖,有效维持蔬菜品质,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长期冷冻问题。
消费者态度分化,标签透明成关键诉求
记者走访上海某山姆门店发现,冷冻蔬菜区消费者态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年轻上班族认为“方便且价格合理”,对长期冷冻接受度较高;而中老年顾客仍倾向于购买新鲜蔬菜。一位消费者现场提出质疑:“即便技术可行,是否应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冷冻时长’?消费者有权知晓食品经历了多久冷冻。”此外,有消费者对比进口冷冻蔬菜与国产产品,认为山姆的冷链管理相对可靠。
行业背景:冷冻蔬菜市场增长,标准化待完善
据《中国冷冻食品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来冷冻蔬菜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超10%,便捷性与稳定性成核心卖点。然而,目前行业对冷冻时长与品质关联的科普不足,导致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业内人士透露,速冻蔬菜从采摘到加工需在数小时内完成,核心环节为“快速冷冻”与“冷链闭环”,任一环节温度波动均可能影响品质。
监管部门:合规前提下企业可自主标注保质期
针对冷冻蔬菜保质期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现行法规未对冷冻蔬菜保质期做统一上限要求,企业可根据生产工艺与检测数据自主设定,但需确保全程冷链合规。该局近期未收到山姆相关产品的质量投诉。
争议背后:食品技术认知鸿沟与消费选择权
此次事件折射出公众对食品保鲜技术的认知差异。一方面,工业化速冻技术已成熟应用多年,部分消费者仍持“新鲜至上”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消费者呼吁更透明的标签信息,希望了解食品完整“生命历程”。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科普冷冻技术原理,同时完善标签标识,或可缓解此类争议。”
截至发稿,山姆方面未对消费者提出的“标签细化”诉求作出进一步回应。未来,冷冻食品行业如何在技术信赖与消费知情权间找到平衡,仍待市场与监管的共同探索。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trustany.com/post/1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