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正式开启2025年的首次降息周期。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但美联储内部分歧显著,未来降息路径仍存不确定性。鲍威尔强调本次降息为“风险管理式调整”,旨在应对就业市场疲软与全球经济放缓风险,而非开启激进宽松。决议公布后,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美元指数、黄金、美股等资产价格上演“过山车”行情,市场对后续降息节奏与经济前景展开博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决议核心:降息25个基点,年内或再降两次
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降息决议。唯一反对票来自新任理事斯蒂芬·米兰,他主张更大幅度的50个基点降息。决议声明指出,美国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就业增长显著减速,失业率升至4.3%,通胀虽有所上升但仍“略高于目标”。美联储将本次降息定义为“平衡风险”的预防性举措,并暗示年内可能再降息两次,点阵图中位数显示2025年累计降息75个基点,2026年、2027年各降25个基点。
鲍威尔讲话:中性基调下的风险权衡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中释放“鹰派降息”信号:承认就业市场面临下行压力,但否认经济衰退风险,强调政策调整将“逐次会议决策”。他重申“不预设路径”,并指出当前通胀仍具粘性,若数据恶化可能放缓降息节奏。针对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降息,鲍威尔重申美联储独立性,称政策决定“基于数据而非政治”。
市场反应:剧烈波动中的预期博弈
降息逻辑:疲软就业与通胀粘性的双重困境
降息背后,美国经济呈现矛盾信号:
争议与分歧:内部裂痕与政治压力
此次降息凸显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
全球影响:新兴市场机遇与政策空间拓宽
对中国而言,降息影响多维:
未来展望:降息节奏与经济韧性考验
市场焦点转向11月与12月议息会议:
结语:
美联储此次降息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周期,但其“边走边看”的策略暗示经济前景仍存迷雾。市场需警惕“降息预期兑现后的获利回吐”风险,同时关注中国政策应对与资产配置机遇。在通胀与衰退的拉锯战中,美联储的每一步行动都将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trustany.com/post/1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