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易网,更全更新的互联网资讯分享!

我国学者首次造出超级“声尺”:用于水下成像、生物医学成像等

时间:2025-09-25 16:02人气:编辑:思思来源:

9月2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罗晖教授、肖光宗副教授课题组联合景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为水下声学探测、生物医学成像等声学传感应用提供了一把高精度的新型“声尺”。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作为对照,“光尺”——即光频梳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领域。2005年,科学家约翰·霍尔和特奥多尔·汉斯因光频梳在精密光谱、光学原子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光频梳已深刻改变光通信、光学测距等多个技术方向,但在固态、液态介质中,其性能受到限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虽已实现基于热声子的声子频梳,但其“梳齿”之间缺乏相干性,导致测量精度受限。罗晖教授形象地指出:“这就像使用一把刻度模糊、不停晃动的尺子,难以实现精确测量。”因此,如何产生具有相干“梳齿”的声子频梳,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挑战。

声子激光被认为是突破该难题的有效路径。作为力学领域的“激光”,声子激光能够产生高度一致的相干声子,从而为构建相干的频率梳提供基础。然而,声子激光频率梳的实现在技术上长期未能突破。

2023年,该联合团队在《自然·物理学》发表论文,成功构建非线性声子激光,为相干声子频梳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构建中,仍面临“梳齿”数量有限、间距调控困难等问题。

在最新研究中,团队将弗洛凯工程引入非线性声子激光系统,通过周期性调制泵浦信号,有效调控并生成了多个相干“梳齿”,最终成功制备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令人瞩目的是,该频率梳拥有40余个“梳齿”,相干性显著提升,“梳齿”间距也可灵活调节。

专家指出,这项突破性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生物医学成像及量子计量等领域,为声学精密测量提供全新工具。

我国学者首次造出超级“声尺”:用于水下成像、生物医学成像等(图1)

本文转载于快科技,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本站只做信息存储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trustany.com/post/11484.html

标签: [db:tags]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热门标签

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百家号

博易网网站简介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博易网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博易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文章和数据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备案号:沪ICP备2022023686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