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深度曝光了一起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诈骗骗局——私域直播间。此类直播间以“免费鸡蛋”“健康讲座”为诱饵,将老年人引流至封闭微信群,通过虚假宣传、情感操控等手段,高价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诱导老人停服正规药物。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1.6亿网民陷入此类陷阱,其中68%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单案涉案金额高达百万。这一黑色产业链的曝光,引发社会对老年群体数字安全与情感关怀的强烈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骗局揭秘:从“免费鸡蛋”到“亿元收割”的五步陷阱
- 线下引流:精准锁定老年群体
不法分子以社区门店为据点,通过“扫码领鸡蛋”“免费测血压”等活动吸引老年人。部分门店甚至设置年龄门槛,如“55岁以上才可入群”,精准筛选目标。北京朝阳区某国科优选门店工作人员坦言:“公司规定必须老年人才行,年轻人进群会被踢。” - 封闭直播:技术手段规避监管
老年人被拉入微信群后,需通过专属链接进入私域直播间,外人无法查看。直播结束后内容立即消失,无回放功能。记者调查发现,某“香山真选”直播间曾售卖虚假磁疗鞋垫与假冒五常大米,产品宣称具有“抗癌”“降压”功效,实则仅为普通商品。 - 情感绑架:主播化身“干女儿”洗脑
主播以“爸妈”“叔叔阿姨”称呼老人,虚构“中医世家传人”“专家主任”身份,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话术制造焦虑。吉林李阿姨称:“主播每天嘘寒问暖,比亲儿子还贴心,说这药能救命,我花了两万买保健品,结果连降压药都停了。” - 数据造假:AI技术伪造热度
部分直播间利用机器人刷屏、伪造订单数据,营造“万人抢购”假象。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场实际观看不足百人的直播,后台显示4.6万观众,虚假评论自动刷屏“疗效显著”。 - 证据销毁:播完即注销
交易完成后,群组立即解散,商家更换账号继续作案。维权者面临“无回放、无凭证、商家消失”的三重困境,70%受害者因证据缺失无法立案。
典型案例:王女士与李先生的遭遇
- 上海王女士:益生菌骗局
王女士观看国科优选直播后,花560元购买10盒宣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益生菌,家人质疑后向监管部门举报。调查证实产品仅为普通食品,直播涉嫌虚假宣传,门店被罚款2万元。 - 北京李先生:父母深陷“香山真选”
李先生父母因免费鸡蛋加入微信群,陆续购买羊奶粉、假磁疗鞋垫等,累计花费数万元。产品宣称的“航天专利”与“溯源五常大米”均为伪造,直播链接失效后无从追责。
专家解析:骗局为何屡禁不止?
- 认知与情感缺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红勃指出,老年人信息辨识能力弱,情感陪伴缺失,易被主播“亲情牌”攻破防线。 - 监管难点
私域直播隐蔽性强,平台以“技术服务商”身份规避责任。跨区域作案、证据易销毁等问题导致查处难度大。 - 法律红线
海淀法院法官强调,此类骗局涉嫌虚假宣传、诈骗罪、非法集资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从重惩处。
破局之道:多方合力筑牢防线
- 技术赋能监管
推动AI监测私域直播关键词(如“根治百病”),强制存证直播内容;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 平台责任压实
要求私域直播平台审核商家资质,提供“一键举证”功能,对违规账号实施连带追责。 - 家庭与社会关怀
子女应警惕父母异常消费,社区开展“反诈课堂”;消协提醒牢记“三不原则”:不进群、不转账、不轻信。 - 法律震慑
对典型案例从严从快处理,如近期查封的“御弗堂”公司,其非法购买老人病历劝弃疗的行为已触犯刑法。
警示与呼吁:守护养老钱,别让“数字陷阱”吞噬晚年
央视曝光引发公众热议,网友呼吁“严惩黑心商家,还老人安宁”。专家建议,老年人购买商品前务必核实资质(保健品认准“蓝帽子”标志,药品需“国药准字”),留存支付凭证与宣传截图。若遇诈骗,立即拨打12315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当免费鸡蛋成为诈骗的鱼钩,数字时代的温情背后暗藏深渊。守护老年人的安全,需要法律的利剑、技术的盾牌,更需要子女的陪伴与社会的温度。让我们共同行动,斩断伸向养老钱的“黑手”!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trustany.com/post/1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