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国多地气温骤降超15℃,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激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淼淼透露,仅10月17日一天,该院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13例,全院收治的A型、B型及复杂型病例数量远超此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曹建春强调,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可能升高1mmHg,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骤增,极易诱发主动脉夹层等危急重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一、为何寒潮是心脑血管的“隐形杀手”?
1. 血管“热胀冷缩”效应
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压飙升,斑块易破裂形成血栓。
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可达3050mmHg,主动脉内膜撕裂风险激增。
2. 血液“变黏稠”与感染叠加
秋冬干燥易致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减缓形成血栓。
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脏负担。
二、四类高危人群:务必严防死守
1. 高血压患者
风险点:情绪激动或暴怒时血压骤升,可能诱发主动脉夹层破裂。
案例:65岁男性因争吵后血压飙升至190/110mmHg,突发胸骨后撕裂样疼痛,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2.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风险点:血管质量差,钙化、溃疡部位易破裂。
数据:此类患者脑梗风险较常人高35倍,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3. 妊娠期女性
风险点:孕期高血压叠加激素变化,主动脉壁承受双重压力。
建议:妊娠期需定期监测血压及血管超声,避免剧烈活动。
4. 先天性血管质量下降者
风险点:大动脉炎等疾病使血管壁脆弱,易在寒潮中“崩堤”。
警示: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仅4.5小时。
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决不能忽视
主动脉夹层:突发撕裂样胸痛,近端夹层疼痛位于胸骨后,远端夹层疼痛位于肩胛间或胸腹部。
脑梗前兆:单眼突然失明、肢体麻木、言语不清,黄金救治时间仅4.5小时。
心肌梗死:持续性胸闷、出冷汗,服用硝酸甘油未缓解需立即拨打120。
四、科学防护指南:寒潮中的“护心盾”
1. 控压优先
高危人群每日早晚监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避免晨起猛起身、用力排便等导致血压骤升的行为。
2. 保暖关键部位
头部、颈部、腹部和脚部需重点防护,采用“上薄下厚”穿衣法。
老年人外出佩戴围巾、帽子,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血管。
3.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少盐少油少糖,每日饮水15002000ml,睡前半杯温水防血液浓缩。
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开早晚低温时段。
五、专家呼吁:莫让“秋冻”变“致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强调:“深秋并非‘秋冻’适宜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以自我感觉为度,避免盲目硬抗寒冷。” 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主任补充:“血管健康是全身性问题,若出现乏力、头晕等非典型症状,切勿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应立即排查心脑血管风险。”
【结语】
寒潮下的心脑血管“战争”已进入白热化,四类高危人群需将防护提至“一级响应”。记住:胸痛如雷,分秒必争! 若出现持续性胸腹部疼痛、呼吸困难或神经功能异常,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延伸阅读:主动脉夹层的急救流程及预防措施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本文来自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trustany.com/post/13136.html